中国经济地理――经济体成因与地缘架构 上一个 | 下一个

商品描述

包装清单

保修条款

 
 

20082009年,随着“金融海啸”向实体经济和各地域经济体蔓延,几乎无一幸免。然而,也有一些有利变化悄然而至,即以美、欧为主宰的经济地域全球化格局发生了改变,而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独立影响加大。   

作为全球成长最快的地域经济体,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重要,以至于20072008年短短的两年内,中国内地就已成长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并可望于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本来,世界经济已经呈现出重心向新兴国家转移的结构性调整,这一趋势已持续了十多年,只不过“金融海啸”的出现和美、欧、日的经济衰退,加速了上述调整的步伐而已。   

概括而言,一个发展势头多年居世界前列的新崛起大国或地区,必然会产生很多的经济学现象,经济地理学在其中亦有丰富的内涵需要认识和表述。而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一次现代化,将可能在2020年前后实现,这必然要涉及它们的地域载体及其布局形态,并由此而对各主要区域乃至全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布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国内经济发展布局,已有多年面临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以及工业结构演变中的重新重化工业化潮流和高耗能及重污染。虽然从世界经济史来看,任何一个国家在崛起为工业强国时,都会造成环境破坏,但因中国崛起的速度与规模空前,故污染的累积与爆发也属空前,而与经济高速成长相伴而至的巨大生态损失,劳动力资源损伤,布局性、结构性环境隐患等,都使资源、环境问题严重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多年来的高增长所付出的代价很大,不少地方出现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表现为:快速增长一环境污染一污染积累一生态灾难一可持续发展受到拖累,使之面临发展与环保两难抉择。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例如:高速成长与生态赤字并存、巨额外贸顺差和文化贸易逆差并存;与此同时,地域性矛盾也较突出,区域分化乃至社会分化问题接踵而至,更是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   

作为经济发展和布局的地域载体,我国目前的自然地理状况不佳,数十年高密度、高强度的经济建设与城市化浪潮,已使地理环境大受损害,有些地方甚至面目全非。中匡l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地理和生态系统承受最大的环境压力,建设与配置庞大的产业体系、城镇体系和基础设施系统。为摆脱困境,近年来大力推动“节能减排”、治理污染、生态抢救、生态移民、生态修复与建设,发展循环经济等,并逐步改变经济结构,实现产业升级换代。   

以上这些,无疑都影响到经济发展和布局的基本走势。   

本书的大幅修改,约两年一次,从2007年第六版至今,宏观经济布局及城市化进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等方面都有不少变化;系统资料也需更新。为此,本书第七版在多数章节作了较大修改与增删;还对近年来影响农业布局走势的新因素;工业布局中出现的重化工格局以及加工制造业中出现的部分企业倒闭、布局外移、梯度转移等现象;能源工业布局的新趋向;运输网络构成变化及布局变化;城市化进程中的某些误区及城市发展和布局中的问题,结合实例加以分析;也分析了一些重大项目的选址问题及投资决策失误,一些城市定位失准、规划失误及其原因。   

值此本书第七版印行之际,笔者要特别向为本书多次出版而付出辛劳的立信会计出版社资深编审张立年先生和责任编辑林琳女士致谢。另外,第七版重绘、增绘的地图,特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周熙澄高级工程师等绘制,在此一并致谢。   

                                                                              胡欣   200912月于北京

热销图书排行
 

书友留言

 

商品评论
表情:
内容:
用户名:
验证码: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