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 上一个 | 下一个

商品描述

包装清单

保修条款

 

2010年对于中国证券市场是非常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一年。从1990年12月沪深两市相继开张,至今恰恰已是20年。20个春夏秋冬,5000余个交易日,织就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厚重记忆。1990—2010年20年间,中国资本市场一路走来,犹如一条奔腾的河流,时而洪流激荡,时而婉转低徊。历经20年风雨彩虹之后的中国资本市场可谓举世瞩目。20年来,中国证券市场从蹒跚学步的婴幼儿逐步茁壮成长为昂首挺立、阔步前行的青壮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无序到有序、从不讲规范到强调规范、从资本弱国到资本大国的坎坷历程,中国证券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取得规模的扩张,而且也实现了质的升华,成为全球资本市场发展历史长卷中的一朵奇葩。

20年来,中国证券市场成长速度可谓迅猛惊人。特别是2004年以来,随着《证券法》的进一步修订、上市公司治理运动以及股权分置改革、券商综合治理等多项有力举措相继推出之后,中国证券市场得以真正固本清源,发展的步伐更是明显加快,可谓日新月异。2009年以来,中国证券市场更是在前行中不断加速开拓创新。首先是2009年10月30日正式推出创业板,这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已形成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相结合的比较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同时,2010年3月31日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正式推出,2010年4月16日股指期货正式上市交易,从而结束了长期以来中国证券市场的单边做多机制,迈开了做多与做空同时并进的稳健步伐。这些金融创新不仅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了充足活力,也吸引着更多投资者进入市场,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我国发行的证券品种已涵盖了股票(A股和B股)、基金、国债、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认股权证、股指期货等。资本市场的筹资规模日益增长,从1990年12月至2010年11月,资本市场20年来筹资总额达3万多亿元,A股市场总市值暴增了1万多倍,从1990年年末的23.82亿元增至2010年10月底的27.88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新兴市场。这些都充分表明,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证券市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程度日益提高。

日新月异的中国证券市场需要我们不断去学习和研究。作为专门介绍、学习和研究资本市场的证券投资学教材也理所当然需要与时俱进,及时反映国内外资本市场的成长足迹,及时传播现代金融发展中所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新理论和新方法。也正是基于上述基本指导思想,我们在中国证券市场成立20周年这个非常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间,编写了这本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教材,作为献给中国证券市场20周年的微薄之礼。

本书是由具有多年证券教学经验的高校教师和具有丰厚从业经验的证券机构专业人员共同编写而成。’我们在吸收以往证券投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了各位编者多年的教学和实务操作经验。力求在编写中突出以下特点:

1.体系结构的创新。证券投资领域包含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巧,本书力求按照证券投资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各部分的特点来编排全书的框架结构,形成了融证券投资基础知识、证券投资实务、证券投资分析三大知识模块为一体的结构体系,以使相关内容能更好地相互衔接,更为精炼和易于读者理解与掌握。

2.内容知识的更新。全书不仅全面地介绍了传统的证券投资工具、证券投资分析等理论方法,同时也紧扣市场发展的脉搏,将近年来,我国所推出的一些新的市场、新的证券投资品种,如创业板、如沪深300股指期货、ETF和LOF等作了详细阐述。同时,全书也对近些年来证券研究领域所出现的一些新的证券投资分析研究方法,如EVA经济附加值估值模型、VAR风险计量模型、MATLAB在证券投资组合和绩效评估中的运用等,均逐一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力求具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一定的理论深度。

3.理论与实务并重。本书不仅系统地阐述了证券投资的基本理论及相关知识,也非常注重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在理论知识阐述的同时加入了大量的证券投资模拟操作实训与实际案例。教材不仅对证券交易的基本程序、证券交易行情分析软件的操作、行情的阅读、证券信息采集处理等实务基础知识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介绍,并提供了大量的证券实验指导书,尽量突出了证券投资的实验性与可操作性,以培养学习者的实际操作能力,使教学紧贴市场、更符合时代的要求。此外,我们在证券投资分析、证券价值评估、投资组合等理论部分还加入了大量实际案例,以加深学习者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整体知识的融会贯通,使读者能够学有所用,尽快实现证券投资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本书融理论与实务操作于一体,但又各有侧重,既适合高等院校金融、投资理财、经济管理等专业的证券投资教学需要,同时也可用于证券从业人员的专业训练以及作为证券投资爱好者提高投资知识和技巧的基本读物。

本书的整体框架由周新辉负责组织设计。全书共分十一章,各章作者的分工如下:第一章、第五章、第八章由周新辉(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编写;第二章、第四章由宁薛平(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编写;第三章、第十一章由宁薛平、周新辉共同编写;第六章由李明亮(海通证券研究所)编写;第七章由孙允午(上海财经大学)编写;第九章由苏均和(上海财经大学)、李勤英(上海财经大学)编写;第十章由苏均和、殷馨平(上海财经大学)编写。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近年来出版发行的相关书籍和网站文章,包括参考书目中列示出的和未列示出的,在此谨向各位作者致以谢意!同时,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也得到了海通证券研究所蒋孔亮、汪辉博士的帮助,本书的责任编辑方士华老师也多次提出指导意见,在此一并对他们所给予的无私帮助表示真心感谢!

热销图书排行
 

书友留言

 

商品评论
表情:
内容:
用户名:
验证码: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