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能源法研究报告(本书研究会) 上一个 | 下一个

商品描述

包装清单

保修条款

 

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社会、低碳生活方式等理念已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在能源紧缺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下,除了采取低碳发展的模式,我们别无选择。低碳发展与能源法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探讨低碳发展的法律问题已成为能源法律学人研究的新的使命。中国法学会能源法研究会于 201081922日在山东省烟台市举办2010年年会暨能源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此次年会以“低碳发展与能源法治”为主题,与会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发展低碳经济与能源法治变革、节能减排与能源效率法律发展、清洁能源政策与可持续能源供给、气候变化与能源立法、能源安全保障与能源法律功能建设、能源产业发展与相关:产业法制建设等能源法理论与实践问题。本研究报告在此次年会论文集的基础上,增加了2010年度部分公开发表的优秀期刊论文。同时,还摘选了我会《能源法研究资料2010》中的主要编译资料。应当说,本研究报告能够反映2010年中国能源法研-究水平,其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发展低碳经济与能源法治变革。正如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一样,低碳经济的实现同样需要法治的保障。能源法律界的老一辈专家提出,新时期下,应当“加强能源法治研究,助推低碳发展”;同时,又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低碳发展与能源法治问题。能源法研究面对低碳发展这样一个宏大命题,既要从理念上进行变革,包括原则、伦理基础等,又要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包括税收、投资、碳交易、国际法协调等。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都积极构建本国的低碳法律政策,我们应当进行吸收和借鉴。

第二,节能减排与能源效率法律发展。自“十一五”规划正式提出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以来,由政府推动、主导的节能减排“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时至今日,我国在节能减排领域取得的成就不容置疑。然而,在此过程中,也不乏有诸如强制断电等的不和谐之声。能源法律界学者们开始对节能减排法律政策进行深入梳理、思考,以期对新阶段的节能减排工作提出更好的对策。学者们探讨了:节能减排的法律路径;从“命令控制”到“经济激励”的制度渐进;节能减排反弹的原因及对策;节能减排政策的分类及法律化;节能减排的法律规制等问题。同时,节能减排的市场化问题也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包括清洁发展机制、公共采购视角内的合同能源管理问题、碳排放权交易等。

第三,清洁能源政策与可持续能源供给。在传统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及其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背景之下,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成为实现低碳经济的一个现实选择。能源法律界学者们对当今我国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立法以及可再生能源的法律政策进行了反思,对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清洁能源的法律政策经验进行了考察。电力一直都是最具吸引力的清洁能源,学者们对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第四,气候变化与能源法律政策应对。从务实的角度来考虑,与其说气候变化是一个环境问题,不如说其是一个能源问题——化石能源的消费是当今气候变化的主因。2010年,能源法律界学者们以高度的热情关注了气候变化的相关法律问题,积极发表观点、提出建议。其中,既有国际法角度的关注,如气候变化国际法原理、“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适用、全球温室气体立法的动向及适应性立法的考量,还有国别法律比较以及我国国内的具体制度建设研究。.

第五,能源安全保障与能源法律功能建设。能源安全保障历来都是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能源安全的法律保障也一直广受能源法律界学者们的关注。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能源安全的内涵应当从供给安全向环境安全扩展,已成为共识。能源法律界学者们提出,要从理念和制度上建立我国的能源环境安全法律保障体系,需梳理能源法视角下的环境安全观。有的学者还对运用军事措施保障境外能源安全法律问题进行了探讨。当然,学者们对传统的能源安全制度,如储备制度保持了持续的研究热度,如石油储备制度与煤炭储备制度。另外,虽然能源法立法问题不是2010年度的研究热点,也有学者从立法技术角度,如包裹立法,对能源法立法问题提出新颖的见解。

第六,能源产业发展与相关产业法制建设。对能源产业进行规范,是能源法的一项重要功能。这也是能源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的一个重要特色。能源法律界学者们,尤其是能源法律实务界人士,分别对煤炭、智能电网、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电力、煤层气产业、天然气衍生品、能源金融、能源矿业等诸多能源产业法律理论与实务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相应领域的实践必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看到,2010年能源法的研究成果数量有了一定增加,能源法研究队伍也在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高校学者、律师、政府及产业界人士等各界精英都加入进来,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能源法研究必将取得更多丰硕的成果!中国法学会能源法研究会将一如既往地发挥平台作用,团结产、学、研及政府有关单位的力量,为推动我国能源法治建设作出不懈努力!

中国法学会能源法研究会学术委员会按照贴近年会会议主题和反映能源法研究最新进展、新观点的原则,经过初审和终审,从近两百余篇文章最后确定入选本研究报告的论文。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法律系的陈兴华博士、经济法专业硕士生胡筱菡为本报告的编辑做了大量工作;北方工业大学经济法专业硕士生薛聪颖、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行政法专业硕士生顾伟为本报告做了校对工作。编者对所有收进本报告文章的作者表示由衷的感谢,对所有支持和关注本报告的领导、专家和学者表示真诚的谢意。由于时间和水平限制,本报告还有很多未尽人意之处,敬请文章作者和读者谅解并批评指正。

热销图书排行
 

书友留言

 

商品评论
表情:
内容:
用户名:
验证码: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