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持续经济增长下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与优化管理 上一个 | 下一个

商品描述

包装清单

保修条款

 

内容简介
  《基于可持续经济增长下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与优化管理》从经济可持续增长人手,探讨了如何安排和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和管理。《基于可持续经济增长下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与优化管理》首先详细梳理了我国财政历史沿革,并指出我国民生性财政支出存在的“不足”和“不均”。针对民生性财政支出“不足”,《基于可持续经济增长下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与优化管理》认为在没有严格财政制度约束下,面对财政预算时,作为人大代表的政府官员,理性选择是选择有利于自己的财政预算科目,进而造成了行政管理财政支出和经济性财政支出的相对“过度”和民生性财政支出的相对“不足”。至于民生性财政支出“不均”主要是由于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造成的。鉴于目前财政支出结构现状,《基于可持续经济增长下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与优化管理》提出通过改善公共政策决策机制和制度供给机制来优化中国财政支出结构。

 

作者简介
  汪利锬,2013年7月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财税理论与公共政策。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前往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GeorgiaStateUniversity)安徽鲁森杨政策学院(Andrew Young School of Policy Studies)担任访问学者(2011年8月-2013年2月)。曾在《经济学动态》《财贸经济》《财经研究》《公共管理学报》《财贸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多篇。目前担任《经济学季刊》《财贸经济》匿名审稿人。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主要内容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术语与理论界定
1.2.1 民生性财政支出的概念
1.2.2 居民消费与可持续经济增长之间的理论基础
1.3 研究方法
1.4 本书结构
1.5 本书主要观点与可能创新之处

第2章 基于可持续增长的中国财政支出优化文献综述与理论拓展
2.1 经济增长理论的演进
2.1.1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人力、物质资本积累
2.1.2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2.2 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3 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2.4 中国财政支出优化的理论拓展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政府财政支出历史沿革与现状特征
3.1 中国政府财政支出历史沿革
3.1.1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1949-1978年)
3.1.2 “财政包干”(1978-1993年)
3.1.3 财政分权(1994年-至今)
3.1.4 财政体制改革分权的评价
3.2 财政分权下我国民生性财政支出现状分析
3.2.1 中央政府民生性财政支出总量分析
3.2.2 区域间民生性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3.2.3 中国财政支出基本特征
3.3 中国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国际比较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政府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4.1 PaulA.Samuelson加速乘数模型的拓展
4.2 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产生倒“U”形影响
4.3 一般公共服务、经济事务和民生性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4.3.1 一般公共服务挤出居民消费
4.3.2 经济事务对居民消费由“挤入”转向“挤出”
4.3.3 民生性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较前两项相对不足
4.4 医疗卫生、社保、教育和文化娱乐的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方政府民生性财政支出规模区域差异分布分析
5.1 地方政府民生性财政支出规模差异检验
5.1.1 中国各省间民生性财政支出规模差异逐渐拉大
5.1.2 民生性财政支出内生化区域经济增长
5.1.3 地方政府民生性财政支出趋同(异)模型
5.1.4 地方政府民生性财政支出条件趋异
5.2 引入空间变量的地方政府民生性财政支出规模差异检验
5.2.1 空间滞后自回归模型
5.2.2 空间误差模型
5.2.3 确定空间误差模型作为检验模型

第6章 国内外学者就中国地方政府民生性财政支出结构“不足”、“不均”的原因分析
第7章 中国地方政府民生性财政支出“不足”的解释——财政预算软约束
第8章 优化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公共政策决策机制设计
第9章 优化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制度供给机制设计
第10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前言/序言
  围绕驱动经济增长因素的争论,自亚当·斯密以来已有将近200年,最终获得一个基本的共识是:一国长期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生产性资本积累、既定知识存量下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技术进步三个要素。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长期经济增长完全是由理论本身的外生因素决定的,因此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财政政策,只会在短期发挥效应,而在长期将不能影响经济增长轨迹。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国经济增长是由内生变量决定,这些内生变量(劳动投入过程中的正规教育、培训、在职学习等形成的人力资本,进而转化为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的研究开发、发明以及相关的创新活动等技术进步)对政策十分敏感。如果一国经济增长由这些内生因素决定,那么政府将如何制定相关财政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该问题将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书主要以中国经济是否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能否再续30年强劲增长奇迹为楔子,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角度切入,结合微观的居民消费和宏观的财政支出结构,探讨优化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财政支出结构,以及构建财政支出管理体系。具体安排是探讨中国目前财政支出结构中的“不足”和“不均”,在此基础上分析这种现象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以及捕捉其内在机理,从而提出本书的政策建议。
  探讨中国目前财政支出结构中的“不足”和“不均”应先从中国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两者之间的关系入手,通过理论和经验研究证明过去30年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通过研究表明,中国财政总支出对居民消费产生类似于倒“U”形的效应,即先“挤入”,后“挤出”。在此基础上,本书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财政支出分类,研究了一般公共事务财政支出和经济性事务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述两者对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效应”,而民生性财政支出表现为“挤入效应”。其经济意义是,增加民生性财政支出将会促进经济增长。从方程系数看,民生性财政支出显著小于前两项,说明相对于前两项,中国地方政府民生性财政支出显著不足。在民生性财政支出规模程度“不足”的前提下,本书研究了民生性财政支出在广度上是否分布均衡。研究结果表明,各地方政府民生性财政支出呈现显著趋异。至此,本书从程度上和广度上证明了我国地方政府民生性财政支出既“不足”又“不均”。

热销图书排行
 

书友留言

 

商品评论
表情:
内容:
用户名:
验证码:
 
 
进入编辑状态